1. 创业也首页
  2. 投稿

赞赏要回归,公号推App…张小龙的年度刷屏,你读懂了多少?(公众号赞赏账户小程序)

今天上午,“2018微信公开课PRO”如期刷屏,重头大戏自然是张小龙一年一度的演讲。相比往年,张小龙越来越会讲段子了,而且没有让人失望地爆出了不少大料。比如,微信即将发布公众号App;赞赏即将恢复,改版后将针对作者赞赏;订阅号不做信息流……每一项都是新媒体行业长期关注的

今天上午,“2018微信公开课PRO”如期刷屏,重头大戏自然是张小龙一年一度的演讲。相比往年,张小龙越来越会讲段子了,而且没有让人失望地爆出了不少大料。

比如微信即将发布公众号App;赞赏即将恢复,改版后将针对作者赞赏订阅号不做信息流……每一项都是媒体行业长期关注的焦点。

整场微信公开课PRO张小龙都说了什么微信接下来的动作会给内容创业者带来哪些影响?我们整理了其中最重磅内容,并对话诸多业内人士。

即便刷了一下午的屏,想必这背后还有不少你应该知道的。

赞赏要回归,公号推App…张小龙的年度刷屏,你读懂了多少?(公众号赞赏账户小程序)

张小龙都说了什么

 赞赏要回归,公号推App…张小龙的年度刷屏,你读懂了多少?(公众号赞赏账户小程序)

这里摘录了演讲中的9个重点。

1. 微信公众平台的App即将发布

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公众号的App,但还没有发布没有达到预期。公众号的发布是在PC端,这其实是很奇怪的,因为微信是为手机而生的。

2. 赞赏即将回归,直接对作者打赏

赞赏很快会恢复过来,并且有很大的改动,目前赞赏是对公众号的赞赏,但赞赏的本质其实是对作者赞赏我们改造我们作者体系,作者会被我们更加重视地重构。

3. 订阅不会信息流

其实我们没有想过把订阅号做一个信息流其实自己不知道什么信息流)。如果大家一定要去看所谓的信息流大家可以我们的“看一看”。我们只会改善用户阅读的效率,不会改变订阅号本身的形式。

4. 用完即走还有下一句

用完即走的下半句话是,走了以后还会回来。这两者并不矛盾,只有用户用得很愉悦、高效,才会再回过头来使用。本质上来说,用完即走说明了这个产品是高效的。

5. 短内容产出

我们很早以前就会想到我们应该更多地鼓励用户手机创作,而不是一定要在电脑上写长文。我们也会想有没有别的方式使我们在系统里面产生一些短的内容,这是我们公众号体系里面下一步会思考的问题

6. 小程序是万事万物的一种表达语言

有的信息都需要有一种方式被人触达,小程序就是这样一种信息的载体。小程序最终的目的,不是在线上玩一个游戏,获得一个服务我们希望通过程序作为万事万物沟通的语言。

7. 微信不会给小程序做中心化的导流入口

有人说下拉窗口是一个中心入口,这其实不是入口,而是一个任务栏,一个快捷方式。程序不是取代App,而是丰富App的使用场景

8. 下一步微信会去探索线下

下一步微信可能会去探索线下,微信刚出来的时候一个线下功能,叫附近的人,而相比探索人,我们其实更多希望能够把目光放到附近各式各样的生活设施里面去。

9. 微信始终是一个工具

微信始终是一个工具。在产品之外,我觉得微信来说,有一个价值点是我们所遵循的,就是尊重用户,尊重个人。

赞赏要回归,公号推App…张小龙的年度刷屏,你读懂了多少?(公众号赞赏账户小程序)

媒体人怎么看?

赞赏要回归,公号推App…张小龙的年度刷屏,你读懂了多少?(公众号赞赏账户小程序)

@三表 “三表龙门阵”创始人

我们还没被遗忘”

微信公众号的未来整体上没什么革命性的变化。最该令微信公众运营者感到振奋的是:张小龙终于在微信的年终大秀中提到了“微信公众号”。

是的,我们还没被遗忘。

@keso  知名IT评论

打开率下滑不是公众号独有的问题

(针对作者赞赏)很好,很令人期待。但是我有点担心用户赞赏热情已经部分破坏了,恢复可能需要时间

打开率下滑是个问题,但不是公众号独有的问题用户的兴趣和时间被越来越多的东西分流。

@雷斯林  “为你写一个故事”创始人

公众号App如果能开白名单,会是微信的一大步

因为我经常在外面没法给人开白名单,我觉得这是很不移动互联网的事情,而微信又是这么移动互联网产品

@傅踢踢  “傅踢踢”创始人

 给各公众号写稿的“写手”群体会壮大?

App强调了微信公众号本来应该“为手机而生”,所以期待在移植PC端的功能之余,多一些他的功能比如留言提醒,移动端的简单编辑,更精确的用户数据画像……当然最好有更多神奇的功能

赞赏作者,对我们个人号来说差别在哪里!?

几个脑洞哈,可能比较外行。

1. 单个公众号的作者更多

2. 自己的号小乃至不做号,但给各个公众号写稿的“写手”群体会壮大。

3. 每个公众号内部的作者遴选和淘汰会进一步加强。

4. 针对每个作者的版块划分会更清晰,一段时间后号的整体内容上也会体现出来。

@魏武挥  天奇阿米巴基金管理合伙人

公众号App非常非常好用

关于公众号App,以一个一年以上的内测用户,我骄傲地说,非常非常好用。

这个内测快两年了,管后台消息叫“私信”。我开了App的Push,瞬间就知道有留言可以精选了,提醒比较及时到位。

不过不能开白名单、不能置顶文章留言,这两个功能很遗憾地缺失了,当然这是内测版,也许放出来的时候会有。

@叔 大叔爱吐槽创始人

也许,微信已经有了比信息流更好的解决方案

想象空间最大的是张小龙关于“针对个人赞赏”的部分,但我想象不出会是什么样,难道转载时自动带上原作者的打赏二维码?

如果微信不能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机会,那可能就是微博的老路。希望微信能够推出切实的推动内容(的创新)而不是营销的政策出来。

也许微信已经有了比信息流更好的解决方案。

@老大 蝴蝶新媒社创始人

更重视作者,而不是账号

感觉微信未来会更重视作者现在大的营销号已经占据话语权,反而很多好的作者不容易出来,蛮期待微信能有好的政策,倾斜给优质作者,而不是那些流量大的营销号。

因为营销号赚的钱,无非是微信本来自己要赚的钱,作者不一样,优秀的作者是给平台加分的。

@雷磊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

赞赏作者功能上线,我们很想试试

赞赏这一块的话,我们一直没有开通或者读者进行打赏。等到这个功能上线,我们很想试试。我们作者写作一篇文章成本可能会比同行高一些如果有打赏的话,这样也能很大程度帮助作者增加收入了。

@范致行  “一条”合伙人

的确应该赞赏作者,而不是公众

一直认为“用完即走”这个说法不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无需安装”。

赞赏的事情蛮好的,而且也的确应该是赞赏作者,而不是公众号。但是一个好的微信图文,往往除了作者之外,也有编辑工作有的还有图片作者工作有声优的工作,所以往往是一个集体创作,难以用一个作者来衡定。希望微信赞赏修改时,能考虑到这一点。

赞赏要回归,公号推App…张小龙的年度刷屏,你读懂了多少?(公众号赞赏账户小程序)

张小龙没有说的话

每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盛事。张小龙的演讲也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布道时刻。虽然精彩纷呈,但在今天的演讲中,张小龙语焉不详之处,还是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1. 公众不会改成信息流,那会怎么改?

年前公众号将改版做信息流消息不胫而走,面对未知改版的不确定性,整个行业陷入焦虑之中。

靴子落下,张小龙称“自己不知道什么信息流”。微信上做信息流的探索落到了另外一款实验性产品“看一看”上。这无疑给诸多扎根在微信上的内容创业者吃下一颗定心丸。

公众号面临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打开率下降已经不是不争的事实,根据 发布的《2017年中国微信500强年报》,微信公众整体平均阅读数下降了24%。

如果考虑到大部分公号的粉丝在过去一年还在正增长那么打开率的下降无疑非常令人吃惊。

不改成信息流不代表一切安好,而围绕着“提升用户阅读效率”,改版如何落实仍然没有答案。

2. 赞赏的对象将改成作者,但流量怎么来?

在两年前的第一个公开演讲中,谈到公众号由来时张小龙提到的那个盲人按摩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尊重个体,尊重创造,是微信的基本价值观,也是微信公众平台能够繁荣的根本原因。

从原创声明功能推出赞赏功能的上线,微信大大推动了中文互联网版权保护事业。此番赞赏回归,无疑是利好,而赞赏对象从公众号向作者的倾斜,非常“张小龙”。

但现实中存在几个问题

1. 微信不做流量分发,但大号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公众平台信息分发节点,而大号和优质原创者往往不是重合的。

2. 微信公众平台整体格局已经比较固定,小号的向上流动性丧失,依靠百万级爆文一夜走红的案例不是没有,但屈指可数。

3. 信息严重过载的情况下,爆文越来越多地和情绪煽动能力挂钩,流量价值相关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

优质创作者想要通过赞赏获得更好的收益,不容易。

手握粉丝和流量的大号与掌握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作者如何做好利益分配、实现双赢,将会成为考验这个行业智慧的问题

也许创作分发将会又一次分离,创作者好好做内容,大号好好做平台,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就像曾经专栏作者杂志的关系一样。

3. “公众号App”不是你理解的那个App

今天很多微信公开课的报道,题目中都出现了“微信推出公众号App”的字眼。乍一看,好像是说公众号将会从微信中剥离出来单独做一个App,然后我们可以专门拿这个App刷自己喜欢公众内容了。

But,完全搞错了。根据 向微信官方相关负责人求证的信息,张小龙演讲中提到的“公众号App”只是早已内测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管理App。

赞赏要回归,公号推App…张小龙的年度刷屏,你读懂了多少?(公众号赞赏账户小程序)

相关参与内测者告诉 ,测试中的公众后台管理App体验颇为不错,尤其是及时回复后台留言评论方面,非常便利。

但内测中的公众后台管理App尚有很多不足,比如仍然无法开白名单不知道正式推出时候是否会解决这个问题

4. 长文之外,将探索公众号上的“短内容可能性?

公众号上长文兴盛和后台只有PC端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事情:面对手机屏幕,人的表达欲望就是快速爆发,在有限的文字表达一种态度、情绪或者观点,可以对比的是微博;但因为公众后台开始只有PC端,坐下来写东西创作的心态就会悄然变化,写得更多、也更深。

某种程度上,早期只有PC端的现实塑造了公众号的内容形态,与微博迥然有异。而移动公众后台管理App的上线会带来变数,但具体如何影响已有的内容生态,很难判断

与此同时,微博上“短内容”兴盛的另一个前提是发布次数是不做限制的,公众号要想鼓励“短内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从2012年8月17日上线至今,微信公众平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媒体内容生态。五年半之后,在众人都以为公众已经僵化之际,“微信之父”张小龙看上去想要开启公众号的第二春。

也许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本站(www.chuangyeye.com)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